近日,在《貴州教育大講堂》2023年春季學期開學第一課前期錄制中,節目組來到榕江縣忠誠鎮的苗本村,對山村教師滾錄權、潘明珍夫妻進行拍攝。
苗本村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工作條件艱苦,生活環境惡劣。兩位老師初入苗本小學校園時,學校僅有17個學生。教室是由幾塊殘敗不堪的木板拼湊而成,一張張課桌東倒西歪,一塊塊凹凸不平的空地便是學校的操場,黑板是由門板拆卸下來刷上黑漆制作而成。國家“普六”期間,在兩位老師的不斷努力下,苗本小學建成了一棟六排三間、上下兩層木質結構的新教學樓,通過兩位老師的不斷動員,學生數量從17人上升到80余人。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為在教育一線默默無聞的“燃燈者”,滾錄權、潘明珍二十年如一日地扛起為教育事業奮斗的錚錚鐵骨,集中展現了人民教師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的價值追求和目標。他們扎根校園、投身講堂,堅守在山村教育崗位上,二十多年來,兩位老師以校為家,每天既要完成日常教學,也要承擔食材采購、日常衛生監督、學生安全等工作。他們將學生視如己出,以無微不至的關心溫暖著鄉村孩子的心靈,學校進行改建期間,為了不耽誤孩子們讀書,他們就把孩子們請到自己的家里上課。他們心系鄉村教育事業,以道德之光不斷點亮著鄉村孩子的精神世界,為確保全村零輟學,滾錄權老師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教育資助政策宣傳,全面提高群眾對教育扶貧政策的認可度。
生命的價值蘊含在人生的軌跡中,回首滾錄權和潘明珍在苗本小學的二十幾年。我們驚嘆于他們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在大山深處的三尺講臺堅守二十余年;我們欽佩于他們身處于改革開放的繁榮時代,卻無怨無悔地在一個平凡而又艱苦的崗位默默奉獻;我們震撼于他們自覺扛起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責任,戰勝一次次困難,以青春踐行人民教師忠于祖國和人民的初心和承諾,指引著大山莘莘學子的前行之路。
教師是一個民族歷史銀河中璀璨的明珠,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和滾錄權、潘明珍一樣的老師還有千千萬萬之多。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青春踐行使命,用熱血和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而又平凡,但卻無比崇高。有的人從山里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而滾錄權和潘明珍自從來到大山就未曾離開。兩位老師始終如一地堅守和奉獻,溫暖著無數為祖國扎根于各個山村的教師,激發著一批批的熱血青年投身教育事業,滋潤著無數學子的內心。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燭雖小,但每一份光、每一份熱,照亮了別人卻耗盡了自己。這何嘗又不是無數個教師的真實寫照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致敬滾錄權、潘明珍,正是他們不辭辛勞地奮斗,才不斷豐富著山村孩子的精神世界。正是千千萬萬如滾錄權、潘明珍一般的人民教師用青春、汗水,乃至于生命,恪守在各自的崗位作為祖國教育事業不斷優化和前行的源泉,才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人才,才將祖國建設得繁榮昌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事業發展,人才為先。我們期待著有越來越多同滾錄權、潘明珍一樣的優秀人才投身講堂、扎根校園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凝聚社會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