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樹花開幸福來!黔東南州丹寨縣民族非遺產業發展與民族團結進步相得益彰
時間:2023-03-02 10:51:59    來源:天眼新聞    

  在黔東南州丹寨縣卡拉村排基山下,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村寨依山而起,一幢幢小木樓依山勢而下延伸至山腳,與丹寨縣有名的鳥籠之鄉卡拉村緊密相連。

  這個村寨叫“銀匠村”,是卡拉村的“村中村”。銀匠村的問世與成長離不開黨中央對民族地區的關心與支持。

  丹寨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縣域內生活有苗、水、侗、漢等2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9%。民族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極為豐富。丹寨縣結合當地民族非遺文化豐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較多的實際,將民族資金注入少數民族特色民族村寨推動民族非遺項目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以民族團結進步推動經濟發展。

  2021年,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注入銀匠村100萬元,銀匠村自此啟動建設,前期投資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第二期投資80萬元,第三期投資200萬元,后期投資主要用于工坊建設、購買設備、舉辦培訓和銀飾山居民宿打造提升等。

  截至目前,銀匠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間間工坊已投入運營,具有丹寨特色的民宿已開門迎客,民族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培訓活動不斷增多,已成為小有名氣的景點。

銀匠村1_副本.jpg

  丹寨縣銀匠村。

  回到家鄉

  銀匠村落地于此,主要是因為該地緊鄰丹寨萬達小鎮、金鐘開發區以及縣城,交通便利,旅游基礎較好。此外,還毗鄰金泉移民社區,在能解決移民就業的同時保證產業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

  銀匠村的就業人員不僅僅來自周邊,更是輻射全縣。來自興仁鎮擺泥村的楊通俊正在銀匠工坊里敲銀壺,兩年前他聽說修建了銀匠村,毅然從外地返鄉,依靠祖傳的銀匠手藝在銀匠村承包了一個工坊,說是承包,實際上他不用支付一分租金,而他手工打造出來的銀飾,只要檢驗合格,就可以給公司統一銷售。這樣的模式,讓楊通俊能潛心打造銀飾,而不用擔心銷售。

  如今,楊通俊的工坊里已吸引幾位當地的年輕人前來學藝。楊通俊面帶著微笑說:“有產業的家鄉就是就業最好的地方。黨的好政策讓我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有穩定的收入,過上了體面的生活?!?/span>

身著民族服飾的王秋在展示破竹工藝_副本.jpg

  身著民族服飾的王秋在展示破竹工藝。

  筑巢引鳳

  “銀匠村”雖以“銀匠”命名,實際上,村內還有蠟染工坊和刺繡工坊,以及卡拉的傳統產業鳥籠工坊。

  2021年,蠟染手藝人張義蘋也把自己的蠟染工坊“藍錦染藝”搬進了銀匠村。2022年年底,縣民宗局赴廣州招商,廣州香云衫“我的搭配師”與銀匠村達成合作協議,對推動銀匠村的“藍錦染藝”蠟染服飾提升品位、擴大產能和拓展市場,探索民族非遺技藝融合發展新路子。如今,香云衫已進駐銀匠村,并與蠟染、刺繡、織錦融合發展。據悉,該項目建成后,“藍錦染藝”一年預計年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實現規模以上民貿民品企業目標。

  藍錦染藝的發展,不僅能實現企業的發展,給當地帶來稅收,還能帶動當地群眾的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

  苗族女性自小跟隨長輩學習蠟染技藝,年齡越長,技藝越精,在丹寨的蠟染工坊,隨處可見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安靜地畫蠟畫,按件計工資的靈活就業方式讓很多婦女既能兼顧家庭,又能有一份滿意的收入。

  蠟染畫娘王優里勒說:“家門口的蠟染工坊讓我們能靠手藝掙錢,提高了我們的家庭地位,增強了我們的幸福感?!?/span>

  據悉,2023年中央民族資金第四期將注入銀匠村270萬元,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打造“國風非遺”。筑巢引鳳,香云衫遇上蠟染只是開始,精彩仍在繼續,將有更多非遺項目落地丹寨,銀匠村將打造國風非遺研發中心和直播中心,一個負責生產,一個負責銷售。

  自小學習蠟染的張義蘋從老家基加村起步開辦蠟染工坊,到把工坊搬遷到卡拉村再到銀匠村,她深知地理位置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銀匠村的誕生和發展于藍錦染藝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次新的機遇。挑戰在于張義蘋需要不斷學習如何將蠟染與其他非遺項目融合發展,機遇在于她能以此為契機,讓自己的工坊走得更遠更好。

張義蘋在展品室里利用網絡直播對外推銷蠟染產品(黃曉海 攝)。_副本.jpg

  張義蘋在展品室里利用網絡直播對外推銷蠟染產品(圖/黃曉海)

  煥發生機

  卡拉村的鳥籠產業也因為銀匠村的建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因為生態環保意識的提高,有豢養寵物鳥傳統的丹寨人近年來也逐漸改變了這一習慣。養鳥的人少了,鳥籠賣給誰?

  鳥籠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王秋一直在思索轉型發展。鳥籠燈飾、鳥籠書架以及鳥籠制作技藝體驗與研學是近幾年來王秋轉型的探索。

  抱團發展,銀匠村將非遺產業集聚發展,旅游、研學、培訓,一站就能體驗銀飾、蠟染、織錦、刺繡、鳥籠的制作技藝,銀匠村成了丹寨又一新的打卡地。

  游客多了,體驗項目、研學項目和培訓業務就能帶來不菲的收入,王秋不用再擔心鳥籠賣不出去而沒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手藝了。

  據悉,銀匠村可解決就業300人,預計年實現收入5000萬元以上。

  除了銀匠村以外,丹寨縣緊扣南皋鄉作為國家首批民族鄉村振興試點建設契機,在石橋村投資381萬元,建成了古紙研學園和民宿18間,有效推動石橋造紙產業發展、研學為一體的開發利用,為石橋村古法造紙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清江村投資120萬元,建設特色鄉村民宿,古紙研學園和鄉村民宿的建成,吸引了省內外眾多游客前來研學、觀光旅游,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

  據丹寨縣民宗局黨組書記、局長潘大副介紹,丹寨縣結合少數民族資金項目點游客多、研學學生多、外地人員前來學習交流多的實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利用民族發展資金發展民族手工產業,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涂林念)

  1. 上一篇:一碗水鄉“文明村寨”“最美家庭”系列評選表彰活動火熱開啟啦~
  2. 下一篇:黎平龍額村:“積分制”管理為基層治理增添新動力
責任編輯:熊明慧

主辦單位:中共貴州省黔東南州宣傳部 州精神文明辦版權所有:黔東南文明網投稿郵箱:qdnwmwtg@163.com郵編:556000

ICP備案號:黔ICP備2021007315號-1

技術支持:黔東南融媒體中心

  • 志愿貴州小程序

亚洲产自拍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