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是全國六連冠“雙擁模范縣”,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社會化擁軍活動已經成為從江人民的一種自覺行動和雙擁工作的特色。長期以來,該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擁工作重要論述,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努力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反映時代要求的雙擁品牌,以四舉措把從江“雙擁模范縣”“國字號”名片擦得更亮,不斷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堅持廣泛宣傳,構建愛國擁軍“一盤棋”
借助鼓樓、風雨長廊、戲臺等侗族文化交流場所廣泛開展雙擁宣傳。一是雙擁故事進鼓樓。為傳承擁軍優屬傳統美德,該縣侗族村寨群眾將雙擁文化傳承列為一項重要民間活動,組織退役軍人、烈士家屬等優撫對象不定期到鼓樓講述英雄事跡、紅色故事,宣傳黨的政策關懷等內容,豐富群眾愛國擁軍知識,促進雙擁文化傳承。二是雙擁建設促振興。為鞏固雙擁成果,積極營造良好擁軍氛圍,該縣民族村寨結合鄉村振興積極修建擁軍風雨長廊、擁軍亭、擁軍路、擁軍井等紀念設施,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群眾共享雙擁成果,激發廣大群眾愛國擁軍熱情。三是雙擁文化廣傳承。民間歌師將黨的政策、紅色故事和雙擁宣傳編成苗歌侗戲,在春節、“八一”等重要節日期間巡回各村寨開展送戲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等形式多樣的雙擁宣傳活動,積極營造雙擁氛圍,讓雙擁工作深入人心、紅色基因和擁軍優屬傳統美德代代傳承。
突出地方特色,擦亮民族擁軍“新品牌”
從江結合少數民族傳統習俗積極開展雙擁創建活動,推進民族擁軍品牌建設。在岜沙苗寨,每年重大節日開展拜祭樹神活動,為遠在他鄉的軍人祈求平安,全寨男女青年上山砍柴送到軍屬家中,為困難退役軍人辦實事。在侗族村寨,各村寨每年自發組織為軍屬開展送柴火、犁田、插秧、收稻谷等農事活動、籌集當地農村土特產品開展擁軍慰問活動蔚然成風。在壯族村寨,加榜鄉堯貴村每年各家各戶自發捐資成立擁軍基金,幫助軍人家庭解決生活困難,60年來捐資擁軍已成當地群眾一成不變的習俗。在瑤族村寨,群眾普遍熱愛軍人、崇拜軍人,許多女青年通常把退役軍人作為自己擇偶首選對象。各地群眾擁軍情懷,形成了該縣民族擁軍的獨特優勢資源,為創建民族擁軍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服務保障,創新擁軍形式“多樣化”
一是慰問活動常態化。每逢“八一”、春節等重大節日,廣大群眾慰問駐地部隊官兵、退役軍人和軍烈屬,自發組織民間文藝隊與駐軍部隊官兵共同歡慶,促進軍政軍民團結。二是擁軍支前常態化。每年歡送新兵入伍和迎接老兵返鄉,當地群眾衣著民族盛裝、吹蘆笙、放鞭炮、敲鑼打鼓以最隆重民族禮儀開展迎送活動、為立功受獎軍人家屬送達喜報,營造全社會尊敬功臣良好氛圍。三是關愛服務常態化。建立常態化上門走訪服務機制,整合村組干部、公益崗位人員、農村“十聯戶長”等隊伍力量,實行退役軍人“一對一”結對聯系服務,認真收集每個優撫對象存在的實際困難,主動解決退役軍人在生活、住房、就醫和突發性等方面的困難,有效解決退役軍人急難問題。
強化結對共建,鞏固軍政軍民“魚水情”
縣人武部與高增鄉付中村共建百香果產業示范園853畝、與縣職業技術學校共建全國十所革命老區“八一助學”工程管理示范學校,為斗里鎮馬安、臺里等村開展村容寨貌整治、慰問貧困戶、插秧等幫扶活動。特別是2022年“6.18”特大暴雨,組織駐軍部隊官兵深入丙妹鎮龍江村、歸林村、大洞村搶險救災,疏通塌方道路30余公里,清理淤泥、垃圾、幫助搶收木材上千方,搶救并轉運物資幾百噸,解救被困群眾30多人,深得當地群眾好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
下一步,該縣將堅持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探索社會化擁軍優屬工作新模式、新路徑,大力推動各項優待優惠政策落地見效,積極營造尊軍崇軍的濃厚氛圍,為鄉村振興譜寫新時期富民強軍的歷史新篇章作出積極的貢獻。(魯暢 韋紹東)